“一键躺平” 零重力座椅火了

“一键躺平”、“女王座驾”、“太空舱享受”……今年上海车展现场,深蓝S7、智己LS7、AITO问界M7以及合创汽车首款MPV合创V09的展车前,不少观众都亲身体验了一把这些新车型上配装的零重力座椅,“躺平”的感觉让他们不禁感慨,汽车现在也能带来太空般的体验,零重力座椅由此也成为本届上海车展新科技中“最靓的仔”。

除了此次车展上的上述车型,蔚来ES8、理想ONE等造车新势力也将零重力座椅作为提升新车型科技感的新配置之一。此外,李尔、弗吉亚、麦格纳、博泽、延锋安道拓、泰极爱思,以及华为等供应商都在发力零重力座椅,部分新产品也在上海车展上亮相。

舒适性是“王道”

“目前,所谓的‘零重力座椅’尚无统一的定义。”西安交通大学数字经济应用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陆载纲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谈到,简而言之,零重力座椅是将“零重力”,即“失重”原理和汽车座椅技术相结合设计的全新座椅。在失重状态下,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自身的重力,从而呈现出漂浮现象,外太空就是典型的无重力环境。因此,零重力座椅可以营造失重的感觉,让人感觉完全放松,大大提高了乘坐舒适度。“尽管数年前就已经出现了零重力座椅,但依靠如今的数字化及仿真设计软件,能够设计出性能更佳、体验感更好、安全系数更高的零重力座椅,因此也受到中高端车型以及智能电动新车型的热捧。”陆载纲说。

事实上,零重力座椅在汽车业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早在2013年,日产汽车就推出了第一款配装零重力座椅的量产车型——2013款日产天籁。”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余荣锦向《中国汽车报》记者介绍,2020年的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宝马汽车发布了ZeroG Lounger零重力座椅,可根据乘员需要把靠背向后倾斜40°或者60°,实现近乎平躺的姿势。

追根溯源,零重力座椅最初的设计逻辑,来自美国太空署(NASA)的零重力环境下航天员中性身体姿势(NBP)研究。该研究认为,128±7°是理想的航天员坐姿,真正的零重力座椅能让人全身均匀受力,从而提升舒适度,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了普通座椅的诸多不适特别是长途驾乘时乘坐的不适感。零重力座椅提供了从肩部到腰部的优化支撑,可以减轻肌肉骨骼压力,相对于普通座椅,可以使驾乘人员在经过长时间的驾乘后也能大幅减少疲劳感。

“零重力座椅之所以舒适程度高,是因为利用了人体工学原理和一系列科学的设计方法。”中南大学交通运输研究中心研究员时蔚然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尽管各零部件厂商的零重力座椅产品细节上各有特色,但总体上较为接近,与普通座椅相比舒适度大幅提升。例如,问界M7在第二排配装了华为的零重力座椅,通过6电机驱动的双滑轨联动调整,座椅可实现向后、向左移动;可实现大腿与躯干呈113°夹角,将乘客的心脏和腿部最高点实现在同一水平面上,最大程度减少心脏供血压力,让乘客真正实现“躺平”。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有些高端车型上采用电子控制单元(ECU)控制零重力座椅,使之具备记忆功能,即当驾驶员进入驾驶位置时,座椅将自动弹回记忆位置。

其实,零重力座椅的舒适度不仅在于设计,还包括材料的选用。“零重力座椅之所以比普通座椅成本高,也取决于其选用的材料。”浙江大学新材料研究所研究员王刚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座椅供应商打造零重力座椅,不仅需要特定研发的座椅骨架,还需要零重力填充层、皮革复合层海绵以及环保人造革等多种材料。其中,直接影响到体感的是零重力填充层材料,尽管相关各厂家细节上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填充厚度都在10~20毫米之间。总之,多种新材料的应用,使得零重力座椅不会像有些普通座椅那样,时间一长会出现局部塌陷及变硬的情况。

保障安全至关重要

虽然零重力座椅可以大幅提高舒适度,但由于与普通座椅不同,在安全保障方面也要下更多功夫。目前,由于零重力座椅尚未有统一的标准法规,如何保证驾乘人员安全的保护措施仍然是由各相关厂家自行配置。

“缺乏制造及安全保护配置的相关强制性标准法规,使零重力座椅仍处于法规的‘灰色地带’。随着产品逐渐增多,缺乏标准规范带来的种种问题将日益凸显。”余荣锦表示,例如,在驾乘人员“躺平”的状态下,一旦车辆发生碰撞事故,乘员平躺与坐姿的着力点是有区别的。对此,目前各厂家的解决方案也不尽相同。如采埃孚的零重力座椅安全系统解决方案,既有乘员感知系统,也有主被动融合的集成安全保护系统。在乘员感知方面,使用舱内感知系统来建立实时的乘员保护安全模型,这样不论乘员的体型、坐姿如何,都可以提供相应的安全防护,让传统的被动安全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可适用于未来多样化场景的需求。在主被动集成安全保护系统方面,采埃孚的自动驾驶系统在还未发生碰撞时就会提前介入,并从碰撞前、中、后3个阶段,采取更好保护车内乘客的措施。

“一些零重力座椅供应商在座椅正面和侧面均配置了安全气囊,在发生重大事故时,可以给乘客最大限度的全方位保护,座椅下方的导轨也可以实现能量缓冲。”时蔚然表示,有些厂家的零重力座椅甚至能够满足C-NCAP五星级标准防鞭打要求,足以承受36公斤行李箱的冲击。另外,一些供应商提供的零重力座椅会参与整车及座椅碰撞试验、1600小时材料寿命试验、防鞭打试验、静态气囊点爆(SAB)试验、安全带固定点强度试验、头枕静强度测试、座椅颠簸蠕动测试、湿热交变振动综合测试等。不过,缺乏技术标准仍是零重力座椅发展中的一大阻力。

“零重力座椅的安全措施不仅包括硬件方面,也涉及软件。”王刚表示,在这方面,一些供应商是通过基于乘员为中心的主被动融合的安全算法,使得零重力座椅实现更加智能和个性化的安全防护。另一些供应商会增加安全配置,如集成在零重力座椅中的电动安全带、自适应锁扣等,并利用各种先进的气囊等安全产品对乘客进行自适应调整。

行业标准亟待建立

随着汽车逐渐向“移动第三空间”演进,除了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程度不断提升,零重力座椅也成为智能汽车重要的“进化点”之一。

“从零重力座椅的设计、制造、测试及对驾乘人员的安全保护层面考虑,建立标准化法规迫在眉睫。”王刚指出,缺乏标准不但会造成行业发展无规可依,而且如果每一家座椅供应商和整车厂都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开发,不仅会造成行业资源的浪费,也会给消费者带来一些困惑。“就零重力座椅而言,现在只是解决了舒适度的问题,未来还要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解锁更多功能。”余荣锦表示,下一步,随着零重力座椅相关技术法规及安全标准的建立,以及汽车安全技术的不断发展,零重力座椅不仅会更加舒适,对驾乘人员提供的安全措施也会更加完善。

未来,零重力座椅还将提供心率、血压、疲劳状态等健康监测功能,以及与VR虚拟眼镜等设施配合,为驾乘人员提供更好的导航、信息交互、娱乐通信等功能。实际上,这些功能在如今的智能汽车上都已经实现,未来只是要让这些功能与零重力座椅相结合,并通过车机、语音交互甚至依靠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眼球指挥”,满足驾乘人员对于“移动第三空间”的个性化需求。

“随着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零重力座椅的设计制造也将出现新的变化。”陆载纲认为,在设计上,将会更多使用数字化、智能化设计软件,以及仿真技术,对零重力座椅进行全方位优化,使其与乘员身体接触的每一个点都能感受到舒适;在安全功能设计上,将会提供最有效率的安全保护措施;在材料选用上,更为环保的绿色材料、性能更好且长寿命的材料,将成为零重力座椅内外材料的首选;在制造工艺上,将采用智能制造和柔性生产,最大程度减少人工操作的误差,提供高质量、一致性的产品。

“展望未来,当汽车进入高级别全自动驾驶阶段,零重力座椅设计将不必再考虑驾驶员的需要,只需更多考虑乘员的舒适度、安全性和多功能。”陆载纲表示,本届上海车展,诸多汽车新科技为汽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未来,零重力座椅有望进一步刷新“坐车”的感受和定义。

文:赵建国 编辑:万莹 版式:刘晓烨

给小编加个鸡腿!

More From Author

“零重力”立方体舞出未来画卷

零重力与中天保安集团达成飞机订单及战略合作

发表回复